班級規模及環境--熱線:4008699035 手機:15921673576( 微信同號) |
每期人數限3到5人。 |
上課時間和地點 |
上課地點:【上海】:同濟大學(滬西)/新城金郡商務樓(11號線白銀路站) 【深圳分部】:電影大廈(地鐵一號線大劇院站)/深圳大學成教院 【北京分部】:北京中山學院/福鑫大樓 【南京分部】:金港大廈(和燕路) 【武漢分部】:佳源大廈(高新二路) 【成都分部】:領館區1號(中和大道) 【沈陽分部】:沈陽理工大學/六宅臻品 【鄭州分部】:鄭州大學/錦華大廈 【石家莊分部】:河北科技大學/瑞景大廈 【廣州分部】:廣糧大廈 【西安分部】:協同大廈
最近開課時間(周末班/連續班/晚班):2020年3月16日 |
實驗設備 |
☆資深工程師授課
☆注重質量
☆邊講邊練
☆合格學員免費推薦工作
★實驗設備請點擊這兒查看★ |
質量保障 |
1、培訓過程中,如有部分內容理解不透或消化不好,可免費在以后培訓班中重聽;
2、培訓結束后,授課老師留給學員聯系方式,保障培訓效果,免費提供課后技術支持。
3、培訓合格學員可享受免費推薦就業機會。 |
課程大綱 |
在課程中要逐一解決的問題:
1、員工無法接手遺留系統,原因是代碼雜亂,可讀性差?
2、團隊成員沒有設計模式知識與經驗,無法實施敏捷開發?
3、系統難以重構,不利于產品的重用與二次開發?
4、開發效率得不到保障,因為詳細設計人員不能理解架構文檔與詳細設計方案?
5、設計方案難于應對需求變更?
6、設計的系統架構缺乏可擴展性、可維護性和可測試性,不能合理地重用
7、架構、設計、開發三個環節中各個角色不能理解設計意圖,很難溝通
內容
第一單元:?
面向對象設計:?
角色、職責與協作
職責驅動設計面向對象設計的核心驅動力是對象的職責,合理的職責分配是卓越軟件設計的前提。只有合理地分辨對象的職責,才能夠定義良好的對象,并實現符合系統一致性的對象協作關系。?
1、職責的層次?
通過職責層次模型對需求進行分析,識別出業務價值、業務功能與業務實現。職責層次的分解可以有效地幫助設計者辨別職責。?
(1)職責層次的識別?
(2)職責層次與軟件架構層次之間的關系?
(3)職責與概念、規約與實現?
(4)案例分析:分析郵件服務器代碼暴露的問題,在可重用性、代碼可維護性、可擴展性等諸多方面著手,剖析代碼壞味道。通過分辨職責層次,來改善設計。并提出需求變更,從而引入對Observer模式、Strategy模式、Simple Factory模式、Mediator模式與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的對比與分析;?
(5)實戰演練:設計一個作業調度框架,它能夠根據指定的時間觸發作業,執行自定義任務。
2、職責的分類?
職責并不等于功能,也不等同于行為或方法。分析職責,應從對象的認知與行為入手。
3、對象的角色?
角色、職責與協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,角色是發起職責的對象,職責則應該是對象之間的協作。不同角色的對象,履行的職責是不同的。?
(1)信息持有者:信息的格式;是否需要持久化;信息源的改變,是否需要更新;處理信息的方式;?
(2)構造者:構造者與構造對象的關系;構造的方式;聚合與合成;?
(3)服務提供者:主動告知,被動告知;獨立的行為;提供有業務價值的行為;?
(4)協調者:如何委派和轉發請求;如何通知其他對象要做的工作;如何通知狀態的變化;?
(5)控制者:控制者與被控制者的關系;控制的決策與邏輯;驅動其他對象;收集與決策有關的信息;?
(6)案例:處理HTTP請求與應答,體現信息持有者角色;JMS對Queue的創建體現構造者角色;稅務報告的生成體現服務提供者角色;服務定位器體現協調者角色;內容驗證器體現控制者角色;
4、職責與封裝的關系?
缺乏合理的封裝,就會缺少正確的領域對象,從而導致領域信息散亂分布到系統各個方法,使得概念不夠清晰,導致職責混亂。
5、模塊級的職責分配?
(1)問題分析:模塊之間職責的分配,在面臨三種問題時,應該如何應對?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,討論模塊之間的職責分配,以及對高內聚、松耦合的理解。同時,該問題分析還將引入Template Method模式;?
(2)問題分析:錯誤的職責分配帶來的循環依賴問題,以及對包的復用原則的違背,提出解決辦法;?
(3)模塊重用:對eBay模塊的分析,以及對某大型系統架構的演進,提出模塊重用的方式;
6、原則與模式?
(1)單一職責原則:分析該原則的核心思想,關注對象的變化點;?
(2)案例分析:功能引擎中對功能對象的加載,如何體現職責分離帶來的好處;通過對案例分析引入Proxy模式;?
(3)專家模式:專家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持有者是操作該信息的專家;?
(4)案例分析:報表參數的處理方式,如何通過識別設計違背了專家模式,并依據專家模式對設計進行改進,從而巧妙地利用多態消除代碼壞味道,并進而通過引入Adapter模式處理模塊之間的依賴關系;?
(5)自治對象:分析了自治對象的特征,分別包括:最小完備,穩定空間,自我履行與獨立進化。
(6)案例分析:用戶狀態機,給出了某金融系統中復雜的用戶狀態遷移,體現的復雜授權、登錄等業務邏輯,并由此引入State模式來簡化設計,體現自治對象的特征。
第二單元?
面向對象設計:?
抽象與變化
擴展式設計合理的職責分配并不能完全保證軟件設計的卓越,因為需求變化是軟件開發的常態,因此設計必須在一定程度滿足變化,保證系統的可擴展性。?
1、抽象的意義?
抽象的關鍵在于尋找多個對象(或行為)具有的共同特征,并對特性進行泛化。泛化的特征可以暴露在外,從而隔離內部的實現。?
(1)用例分析:對用例和參與者的泛化;遵循的原則;?
(2)案例分析:授權框架的設計,體現了對共同特征的提取,合理引入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與Template Method模式;?
(3)案例分析:項目管理模型的抽象,通過對多種項目管理過程進行分析,對各種模型概念進行分類,并抽象出模型的共同特征,從而簡化模型;
2、識別變化?
要保證設計的可擴展性,主要過程是識別變化點,然后對變化進行封裝。?
(1)變化點:常見的變化點包括業務規則、算法策略、外部服務、硬件支持、命令請求、協議標準、數據格式、業務流程、系統配置、界面表現;?
(2)案例分析:電子商務系統的Invoice業務規則,引入Specification模式;CIMS系統的機器加載策略,引入Strategy模式;短信服務,引入Facade模式與Adapter模式;人力資源系統考勤模塊,引入Gateway模式;?
(3)案例分析:CQRS框架,對命令處理邏輯的包裝,引入Decorator模式,并通過分析變化點,引入另一種替代Decorator模式的設計。
3、依賴解耦?
處理變化的關鍵是要解除對具體對象的依賴。?
(1)表驅動法?
(2)配置與反射?
(3)IoC容器?
(4)慣例優于配置
4、擴展式設計?
擴展式設計分為三個步驟,分別為:分離職責各司其職,利用抽象統一接口,引用接口預留空白。擴展式設計可以有效地保證整個系統的可擴展性。
(1)擴展式設計的步驟?
(2)實戰演練:訂單處理,通過三次迭代逐步改進原有設計,并分別遵循專家模式、分離原則與擴展式設計,保證設計在修改最小的前提下滿足需求變化。在設計演進中,討論對設計模式的合理運用,并引入Specification模式;?
(3)案例分析:配置管理框架的設計,該框架能夠支持配置信息的多種存儲形態,包括文件、數據庫、LDAP等;支持多種獲取配置的方式,如Web服務,REST服務。配置管理框架的接口需要保證其統一性和一致性,同時在滿足可擴展要求下,提供接口的易用性。?
(4)案例分析:消息隊列規范的設計。通過分析JMS、MSMQ、RabbitMQ和NServiceBus的設計,理解抽象的含義,例如理解面向接口設計、接口隔離原則、按意圖設計、Facade模式與企業集成模式。
(5)實戰演練:CIMS基于消息的分布式架構。通過對服務的統一抽象,以及對消息處理的職責分配,建立一個協作合理的分布式架構。設計過程中會引入Command模式、Publisher – Subscriber模式、Message Bus模式、Message Translator模式、Lookup模式。
第三單元?
場景驅動設計:?
利用場景建模
設計過程無論進行怎樣的設計,都不能離開具體的場景。場景驅動設計的要義是基于場景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。場景既是設計的驅動力,又是設計的約束,從而獲得恰如其分的設計。?
1、場景的目標層次?
(1)概要目標:系統層次的場景劃分,每個概要目標可對應子系統的需求目標。通過概要目標引入領域驅動設計的Unbounded Context。?
(2)用戶目標:業務層次的場景劃分,每個用戶目標對應各個子系統所提供的業務價值,并以服務的形式暴露給調用者。?
(3)子功能:功能層次的場景劃分,每個子功能都對應于業務功能,并以領域對象或橫切關注點的方式,由服務調用。?
(4)案例分析:電子商務系統的場景目標劃分,以層次模型的方式表現場景。
2、場景的6W模型?
(1)6W的內容:分別為who(對應于角色)、why(對應于業務價值)、when(對應于對象的協作)、what(對應于業務功能)、where(對應于場景邊界)和hoW(對應于業務實現);?
(2)6W模型的設計驅動力:6W模型的關鍵是在場景邊界內,通過場景識別出角色,再以角色為設計入口,運用職責的層次模型識別出業務價值、業務功能和業務實現,從而根據職責模型獲得領域模型,再通過時序圖,處理對象之間的協作關系,進一步精煉出更為準確的領域模型。
3、場景驅動設計演練?
(1)實戰案例:某大型跨國公司的內部培訓系統,包括培訓計劃制訂,培訓實施以及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功能;?
(2)對整個系統進行分析,識別場景的目標層次;?
(3)劃分需求場景,運用6W模型進行場景驅動設計;?
場景一:將培訓的Ticket分配給員工。在分配ticket時,需要指定deadline,以及取消票或deadline到期時的Action。同時,將該ticket的狀態設置為pending;?
場景二:在接收到分配ticket的通知后,并在設定的deadline之前,拒絕該ticket。此時,會自動執行事先分配給ticket的取消票的action;?
場景三:根據設定的trigger周期,定期掃描在當日滿足deadline條件的ticket;如果存在滿足deadline條件的ticket,且ticket的狀態不為accepted,則需要觸發事先指定給該ticket的action。?
場景四:無論是nomination,還是接收ticket、取消ticket,或者deadline以及取消執行的action,只要是對ticket進行了處理,都需要記錄這次處理ticket的記錄,以便于未來對該票的跟蹤;?
整個演練將完整介紹場景驅動設計的過程,并結合前面講解的職責驅動設計與擴展式設計,確保優良的設計。案例會引入對領域建模的考量,識別職責、識別變化點并封裝變化。設計會引入Strategy模式,Bridge模式、Repository模式、State模式以及Interceptor模式等,使設計滿足可重用性、可擴展性。
4、軟件設計?
整個設計過程是由場景來驅動,通過角色識別職責,然后遵循高內聚原則對對象進行封裝。合理的封裝還必須保證對象之間的協作是松耦合。其中,可通過識別變化點,利用抽象對變化進行封裝。卓越的軟件設計還需要不斷地演進,保證設計達到卓越的途徑是識別壞味道,然后通過重構對代碼進行改進;還可以運用探索式設計,對職責進行合理的分配。?
(1)常見的壞味道:包括過長方法、過大的類、特性依戀、霰彈式修改、消息鏈、并行的繼承體系、中間人等;?
(2)探索式方法:包括方法分組、觀察隱藏方法、尋找可以更改的決定、尋找內部關系、尋找主要職責、草稿式重構與關注當前工作。
|